近日,由产业园管理局负责建设并运营的四涌西污水处理厂凭借在技术应用方面的创新和良好的运行成效,从全国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25年度全国村镇污水治理优秀案例》。
这一荣誉,不仅展现了产业园管理局和四涌西污水处理厂破解城乡接合区域、特别是工业园与生活区混合污水协同处理难题上的成功实践,更标志着其探索的“南沙经验”正式成为全国村镇污水治理领域可供复制和推广的标杆范式。
立足城乡融合、服务区域发展
四涌西污水处理厂位于广州南沙生物谷(四涌南侧、万环西路西侧),规划用地面积约13.3公顷。其服务范围覆盖横沥镇、万顷沙镇、珠江街道办等城乡接合区域,服务面积达32.6平方公里,规划服务人口25万人。作为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大心脏”,该厂肩负着处理珠江创新谷、生物谷工业废水及周边居民生活污水的双重使命,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节点。
核心工艺扎实,创新驱动效能
四涌西污水处理厂一期设计处理规模为3万立方米/日,采用“CASS池(循环式活性污泥法)+ 高效沉淀池 + 深床滤池 + 次氯酸钠消毒”的主体处理工艺路线,确保出水稳定达标后排入洪奇沥水道。针对运行中产生的有组织臭气,采用“生物滤池法除臭工艺,等离子法应急保障”的组合除臭策略。
面对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混合处理的特殊挑战,该厂的核心工艺融入了两项关键创新技术,显著提升了处理效能和稳定性:
首创“动态余量—实时配比”控制逻辑:针对工业废水成分复杂、波动大的行业痛点,四涌西污水处理厂引入智慧协调系统设施设备,摒弃传统的静态设计接纳比例。通过实时计算生化系统污染物容纳余量,动态调整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进水量配比,显著提升了工业废水的最大接纳比例和处理系统的稳定性,突破了静态设计的瓶颈。
构建“数据—模型—设备”一体化智能闭环:深度融合历史运行数据与实时监测数据,通过PLC控制系统实现从水质异常快速识别(响应时间≤30秒)到药剂投加量自动调整的全流程智能化闭环控制。这一系统大幅降低了因人为判断失误导致的生化系统运行风险,提升了运营效率和可靠性。
目前,一期一阶段(1.5万立方米/日)已稳定运行,一期二阶段(1.5万立方米/日)设备预计于2025年9月投入运行。
创新模式引领,打造协同典范
四涌西污水处理厂荣膺全国优秀案例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打造“厂—企—政”协同治理新模式,创新性地建立了工业废水第三方治理机制。
污水处理厂通过规模化处理工业废水实现了经济效益提升;企业依托污水厂的专业化处理,无需自建昂贵复杂的处理设施,显著降低了单厂治污成本;生态环境部门可通过系统便捷获取工业废水处理的关键数据,强化监管。三方共赢的可持续机制就此形成。
运行成效显著,彰显综合效益
创新技术的落地生根,结出了丰硕果实:
水质净化效能卓越:工业废水协同处理系统自从2024年10月正式运行以来,在有效提升进水负荷(浓度)的同时,出水COD、氨氮、总磷等关键指标达标率持续保持100%,处理效果稳定可靠。
生态修复立竿见影:处理后的高品质尾水排入周边四涌河道,对改善区域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系统起到了积极作用。
智慧管理赋能增效:智慧协调系统设施设备的投用显著提升了工艺运行的稳定性,降低了人力成本,并通过处理工业废水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协同处理的项目废水B/C比(可生化性指标)保持在45%以上,可生化性好且碳源充足,平均每月可为污水处理厂节约外购碳源成本约4万元,年节约近50万元。
四涌西污水处理厂成功入选全国优秀案例,是对科技赋能城乡融合水环境治理创新模式“南沙经验”的高度认可。其首创的工业废水智能协同处理技术和三方共治模式,不仅为南沙区域发展注入绿色动能,更如同一颗火种,为全国范围内解决村镇地区,尤其是城乡接合部、工业聚集区的混合污水治理难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
未来,产业园管理局将继续立足产业发展,深化园区运行和发展模式创新,为南沙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南方+记者 任燚
通讯员 南沙产业园管理局
股票配资门户,在线炒股配资看必选,股票配资导航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